在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,波士頓學院“財富與慈善中心”歷經(jīng)四年完成一項研究,旨在觀察美國富人的思維和生活狀態(tài),特別是他們從積累財富向反哺慈善轉換的方式、時機和程度。該中心通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邀請最富有階層的人士,自由地講述財富如何改變他們及其子女的生活?;貜筒灰欢瑥膸讉€字到幾頁紙都有。在大約165份回復中,有120個家庭擁有超過2500萬美元資產(chǎn),而平均凈資產(chǎn)高達7800萬。
這份尚未公開的報告題為《富人的快樂與窘迫》,但既然他們的快樂是不言自明的,因此報告主要致力于“窘迫”一面。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受訪者普遍對愛情、工作和家庭懷有不滿足的心態(tài),哪怕對手中的財富也是如此。甚至一位自稱對他最重要之事為基督教信仰的受訪者,也聲稱只有銀行戶頭上有10億美金,才能讓他感到經(jīng)濟上的安全。同樣,正常的人際交往也受到財富的極大影響,有些人寧可隱瞞身藏巨富的事實,因為擔心友情會因此而變質。節(jié)假日也因此不那么受歡迎,因為別人會從自己這里期待價值不菲的禮物。
在富人群體中,最大的差別莫過于繼承財富和積攢財富的兩類人,前者是巴菲特譏諷的“幸運精子俱樂部”,這些繼承者有時表現(xiàn)出典型的特權的傲慢,而缺乏動力去完成生活中的某項藍圖,或者逃離父母的陰影。對于后者來說,也需要從枯燥刻板的工作日程中轉型出來,使工作成為一項自愿。而且這部分人中還有一些是得益于時機而在短期內暴富的。無論財富來源如何,富人們共同的敏感癥狀是避免當眾談論自己的困擾,這甚至成為一種脆弱心理的負擔,對他們來說,富裕(rich)一詞本身都帶上了侮辱色彩,因為它聽上去太像bitch。
人們總是想象不用工作的生活宛如天堂,但現(xiàn)實經(jīng)驗遠非如此。當一個富有的祖父對孫子說“你永遠不必工作”時,這對于雙方的意義是不同的。工作填充著大多數(shù)人的時間,成為人際交往的場景。不必為錢工作的生活,盡管在經(jīng)濟上閑適安逸,卻也容易喪失目標,使我們自外于這個世界。另一方面,就算進入工作,富人也頗不自在,他們要承受由于占據(jù)工作崗位而招致的怨恨,同時也更輕易辭職,從而失去了磨煉忍耐與合作品格的機會。
富人在感情上也往往面臨兩難處境:如果他們過早露富的話,就不免縈縈于困擾:他/她究竟是愛我還是愛錢?而且對方可能會甘居弱勢,扭曲了正常的感情;相反,如果對這一事實隱瞞太久,又損害了感情的信任基礎。同樣,對于子女教育而言,許多人也擔心財富會消磨下一代人的雄心,并且造成一種扭曲的世界觀,造就凡事理所應當?shù)母杏X,而阻礙發(fā)育出堅實的同情心。
公允地說,富人對于財富造成的人性鴻溝看得更加清楚。我們總是認為錢多一點會讓我們更快樂,多數(shù)情況也的確如此,但是大富之家清楚,沉溺于物欲是件讓人生厭的事。沒有什么超級游艇或者名貴美酒,能夠足以撫熨我們的靈魂,或者保證我們的孩子能夠免于紈绔。